[原创] 深入实地考证 提升家谱质量

 
1778 8
柯逢殊 2013-10-10 15:5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柯逢殊 于 2013-10-10 16:13 编辑

                                                                       深入实地考证    提升家谱质量
                                                                                        柯 逢 殊

   
  家谱在中国已是千年传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成为我国的三大文献之一。家谱又称族谱、宗谱、 家乘之称谓。是人类与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家谱记载着一个家族的的源流,迁徙分布,家族文化,生衍情况及人员的血缘关系。堪称中华文化瑰宝!
    一、实地考证的必要性
  在旧社会先人对待修谱是一种既严格又谨慎的工程,但由于交通通信不便,所以在走访、比对考证等方面有所难度,可谓山高水远。在条件不济的情况下,只能依靠记忆口传方式来完成源流迁徙等修谱工作。旧时一个人有存在名讳、字、号等称谓,而且在家族当中还编有昭穆字行,甚至还有内、外字行之分。所以在各个分流拆迁处,经常单一记载,致后来汇编、合谱当中经常出现观点分歧的现象。祖籍故地和分流析居地也经常会出现辖区变革,所以在这方面应需灵活运用,加之祖籍地和析居地多为交流澄清。以下几则人所皆知,颇具哲理的谚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等,就通俗易懂地揭示出进入生活现场观察和考察所含的科学道理。家谱在从世代口耳相传形式进化到文字形式的体现,是人类文明和谱牒文化的一大进步。现在,我们各方面条件提高,交通通信便捷,网络信息广泛,在编修家谱的过程中,完全有条件深入实地考证,多方比对研讨分析,使家谱的编撰质量更为完善。
     二、实地考证的历史性
  1、清乾隆四十四年广信府上饶县儒学司徐业在泉州柯氏有源堂《济阳宗谱》之《柯氏族谱序》中有述:“明永乐甲申,叟公之九世孙,新舍派教谕讳:益,字:得朋公。费多心力而草谱成,遂失于兵燹。至明正统己巳重修,则下仓派进士讳:季,字:永叔公得遗稿于傅府,费许多精神而谱告成”。①当时的傅府是泉州权势家族,得朋公的遗稿被藏于傅府。至正统间,季公通过在傅府司事的同窗,经几番周折才得于谱稿。
   2、泉州柯氏有源堂《济阳宗谱》之《祠堂记》中有一节记载:“乾隆三十二年,柯伟生(塘市人) 出仕河南光山时,造访固始县,询知固始县北关外柯家营乃先世故里,而探源并致礼。”②柯氏在入闽后迄今千余载,仅伟生公一人曾探源入闽前故地。 可见先人对待家族的源流是存有多大的严谨和执着。此举在源流考究方面是一大强有力印证,同时也是后人对家谱的认识和启发!
       三、实地考证的现实性
  修谱工作的实地考证,顾名思义,就是修谱工作者走出书斋或办公室,深入民间各地去观察、收集各种研究资料的调查。由于历史文献和他人著述中的谱牒资料,都是“过去的事实”,显现的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象,所以这些资料对于谱牒工作者、研究者来说,都是历史的资料和第二手的资料。使用历史的资料和第二手的资料来进行研究,应该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任何一位修谱工作者,都不可能做到对所有谱牒内容都进行直接观察,完全不使用历史文献和他人的研究成果。但是,又不能仅仅依靠或完全依靠这些现存资料去进行修撰,应加以实际考证,以求谱牒内容的真实及完善。
  根据本人在阅读过的家谱资料中出现的几点情况作枚举:
  其一、曾经有缘得以拜访重庆建筑大学柯红路教授,柯教授提供了广东《柯立义族谱》参阅,其中,1.《合水柯氏重修族谱序》(乾隆十八年)其中载:“筠苍公由河南固始村,充统兵官徵闽,既平,携妣汪氏卜居泉郡晋江县水沟头”;2.《合水柯氏会修谱序》(嘉庆二十四年)載:“迨唐末,筠苍公由河内固始村,充统兵官徵闽,既平,携妣汪氏居于闽地泉州府晋江县水沟头村”;3.《重修合水柯氏族谱序》載:“我柯氏自唐末筠苍公,由河内固始村迁居泉郡晋江县水沟头”。 ③
  从福建各地区的柯氏族谱序关于记载入闽的源流方面看,以上体现的“河内”和“固始村”,无疑是指“河南”及“固始县”。依照推理,前极有可能资料有过佚失,而致在造谱时,由于口述失误或其他原因,把“河南”“固始县”載为“河内”“固始村”。
  而“水沟头村”是凭推想的现象,因为,常人都会这样理解,以地名而论,“泉州府晋江县”后面的“水沟头”应该就是一个村落。故把“水沟头”而定为水沟头村。水沟头,是以前泉州城内元妙观西侧的一处地号,叫:水沟巷;或叫:水沟头巷;也呼:柯厝巷。 跟据查阅:1.泉州柯氏有源堂《济阳宗谱》之《祠堂记》中载有:“...泉之元妙观西水沟巷,今呼:柯厝巷是也...”。④ 2.《泉州府志》卷之五,之都里,之街巷市虚,之晋江,有载:“水沟巷接(上帝宫巷)”。⑤
  其二、笔者曾在网上浏览时,发现一位广东柯氏宗亲发表的一条源流信息: “其祖由泉州普江水沟头莆田武盛里西山分至广东的,祖先是宝公”。
       根据泉州柯氏有源堂《济阳柯氏宗谱》记载:“迨唐僖宗光启二年,祖讳:延熙公率一家一十七人眷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始,随节度使王绪部将王潮王审知入闽,共除乱政;助开八闽;勋名彪炳;家世阀阅。择居永春和平里卓兜乡,移至田内及石码聚族,因族繁地窄兄弟散处分居不一,斯时我祖徙居泉郡晋江县元妙观西水沟巷,人呼:柯厝巷。祖讳宝公,字世重,号松山,兄弟五人,公居于次。后晋天福元年由泉州晋江县水沟巷徙居兴化府莆田县武盛里西山古楼兜”。⑥另有《莆田柯氏大宗谱》之谱序载:“...宝公自泉州晋江县水沟头巷拆居莆田武盛里西山鼓楼兜”。⑦
  从广东柯氏发表的内容看,普江的“普”字与晋江“晋”字乃属形近字。可能是在整理资料过程中不慎用了错字,却沿用了。而“泉州普江水沟头莆田武盛里西山”方面,应该是通过口传或者是之前族谱文献有遭破坏或遗失过,所以,在后期修缮时没把泉州和莆田两方面的阶段、渊源、区域给分清。
  其三、2000年初,台湾柯进堂宗长携家眷来大陆泉州寻根问祖,根据柯进堂口述介绍,其本人“子”字辈,其祖父方言音偏叫:“笃领”, 九岁时往台,居台湾彰化县溪底。依照柯进堂家族在台湾沿用的昭穆字辈与晋江南塘派比对是相符,确定系出于晋江南塘派。 经查阅,南塘派支系《钱塘柯氏三房学礼公派下家谱》载有:“二十一世来拼公,生卒未详,有携四个儿子移居台湾台中溪底”。⑧从资料的内容和情节看,与柯进堂身世概况相接近。可在2006年柯进堂在南塘家庙探访拜祖过后不久,因身疾瘫痪,致开不了口。而当祖籍地宗亲与柯进堂之子柯明志再接触时,柯明志说:家谱资料没有直接体现“笃领”;他们是彰化溪底而不是台中溪底。
  可从几个方面分析看,本人认为是不能完全定论是否的。第一、笃领九岁时单身一人从唐山过台湾是不符合常规的,必定跟随长者过台湾的;第二、虽然来拼公带往台湾的四个儿子当中没有一个能和“笃领” 的名字相吻合,但,“笃领”只是方言发音偏叫,也不能完全排除。当时在与柯明志的接触过程中,其明志之妻有提供一条信息,她说:记得家公有对她说过先祖笃领是叫:“柯悦”。这是一条重要的信息,而所幸的是柯仓三房学礼公派下二十一世往台来拼公其中有一儿子名:“兹悦”。晋江柯仓家谱记载的字辈沿用的是“内行”,台湾柯进堂家族在台字辈沿用的是“外行”,但,在字辈内行与外行方面比对是对称的,依照柯进堂及其祖父的年龄推断,年代也是符合的。第三、虽然现有的彰化溪底与晋江柯仓家谱记载的台中溪底的归属不同,但,经查获知现在的彰化以前就是台中的辖区,在政区图看彰化和台中两地是紧挨的。是后来新成立的政区,二者就好比晋江和石狮的关系一样。
  其四、本人在2012年访温州瑞安柯氏宗亲时,曾参阅了浙江《三门柯氏宗谱》,其《谱序》,载:“仁权公系浙江柯氏之鼻祖,原居福建蒲田县,为奎章阁学士。公之六子,于五代晋汉间(即公元936--950年)为避王审知之乱,诸兄弟航海至浙 ”。⑨
  经查阅《福建通史》第二章之《王审知治闽》:“王潮,乾宁四年十二月(897)逝。于乾宁五年初(898)王审知 接任福建节度使,至后唐同光四年(925)故逝。王审知治闽期间,福建境外烽火连天,民不聊生;而福建境内是和年丰,家给人足。” ⑩可称:政通人和;民心稳定! 在关于迁徙的缘由,应对历史事件和时间的对照,依照三门谱体现的是在936年过后迁浙是系王审知乱,根据体现的936年,此时王审知已过往。可见,在谱牒的沿袭过程中应该曾有过断层过或其他因素。
  其五、2013年6月份,笔者有幸与前来祖国大陆参加第五届《中国海峡两岸百姓论坛》台湾(世界柯蔡宗亲总会)的诸位宗长,及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柯蔡委员会蔡干豪会长等柯蔡宗长,一同前往长乐市百户村(柯尚迁纪念馆)参加“海峡两岸柯蔡企业家座谈会”。会后,本人与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柯蔡委员会副会长柯朝硕宗长参阅福建省长乐市《凤歧柯氏族谱》,其谱在关于柯氏入闽的源流情节中有一节记载:“唐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作乱,“玄之公”由河南固始随节度使王绪入闽中,寓省会金斗桥,是闽中柯氏始祖”。⑪
  根据以上该谱所述,而对照史料是有存在疑问的。1.在参阅《秋草》一书之《王潮》中有介绍到王绪:“唐僖宗乾符二年(874-880),正当中原战乱之时,安徽寿州屠户王绪与妹夫刘行全啸聚500人,乘机攻占寿州,一时响应者万余人。一个月后又攻陷河南光州...”。⑫2.《福建通史》之二《陈岩治闽》中云:“...就在陈岩就任观察使的第二年,光州刺史王绪率光州、寿州移民队伍叩响福建的大门...”。3.《福建通志》之《王审知治闽》“...迨至光州移民入闽的光启元年(885)。...王绪自知实力与秦宗权相差太远,不敢迎战,悉举光、寿兵五千人,驱吏民渡江。从此他们离开家乡,转战南方,于光启元年进入福建”。⑬4.另有在《王审知治闽》的一节中述:“景福二年(893)五月,范晖因城内粮尽,弃城而逃,...王潮进入福州城,自称福建观察使留后,十月,唐朝廷正式授予王潮都团练观察使”。⑭
  由此可见,长乐《凤歧柯氏族谱》所载的唐僖宗广明元年(880),“玄之公”随王绪由入闽中,并寓居省城是不可能的。因为,其时880年王绪还在起事,尚未入闽,而是在885年时才进入闽域。到了隔年的886年王潮打下泉州,移民军才有了(泉州)根据地。至893年福州才被王审知艰巨攻陷。依照推理,至柯氏有条件在福州寓居的时期,起码应在893年过后,因为王潮兄弟是先在福建南方(泉州)先站住来脚步,往后再向福州挺进的。除非,“玄之公”并非跟随王绪入闽,或是比王绪带领的移民军更早的时期就已经入闽中繁衍。     
  另一种可能就是长乐《凤歧柯氏族谱》记载的入闽始祖“玄之”和泉州柯氏《济阳柯氏宗谱》记载的入闽始祖“延熙”是同为一人,因为依照闽南话的发音“玄之”和“延熙”是几乎相同的。若是同为一人的话,那么,寓居福州的柯氏就应该是入闽的二世祖。为什么说入福州柯氏会是入闽的二世祖呢?据晋江市《钱塘柯氏墩兜派族谱》序及惠安县涂寨镇柯厝《龙田柯氏谱序》载:“...唐僖宗光启二年,祖讳:延熙公率一家一十七人眷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始,随节度使王绪部将王潮王审知入闽。共除乱政;助开八闽;勋名彪炳;家世阀阅。择居永春和平里卓兜乡,移至田内及石码聚族,因族繁地窄兄弟散处分居不一...”。⑮ 按以上《钱塘柯氏墩兜派族谱》《龙田柯氏谱序》两处族谱体现的延熙公携家眷“十七口人”看。我们可以想象能拥有有一家十七口人者,绝非青壮年。至少生衍至第三世,年龄起码也得年逾半百以上。而在“助开八闽;勋名彪炳”作分析:必然是延熙公家族辅助王氏在统一福建的过程“立过其功,而享其勋”。依照个人角度:在892年延熙公本人再随王审知攻打福州可能性不大,因为时已年迈。而是延熙公的后辈家族成员随王审知攻打福州才符合逻辑。
  笔者透过《凤歧柯氏族谱》记载的柯氏始祖寓居“金斗桥”,查阅了一些关于金斗桥的地处资料,而从中发现福州“金斗桥”与永春《灵地柯氏旧谱序》中所在载的拆迁处福州“三山驿”二处乃相近。
       1.《灵地柯氏旧谱序》其中一节载:“... 吾祖乃河南光州固始人也,自唐朝移来桃源(今永春)和平里,继而弃此地移入九十都卓埔乡,桃源之西,达理之东,名:田内,及石马聚族......由是族繁地窄,有择乔漳州者;有择乔温陵晋江者;有择乔南安者;有择乔兴化者;后又有移居大田者;德化者、及福州三山驿者。散处不一...” ⑯
       2. 《福州府志》(清.乾隆)之津梁.(侯官县)载:“金斗桥在文儒坊。旧罗城金斗门城壕也。”⑰
  3.《榕城考古录》之《城内河道桥梁附》之虹桥,在光禄坊南,旧名板桥。有亭,后圯,易以石,俗名老佛亭桥。稍转而北,过常丰仓前,经金斗桥、在文儒坊西口,旧罗城金斗门桥也。馆驿桥,在衣锦坊西口,旧名车弩桥,系木梁。明成化间,易以石,以近三山驿,故名;俗称驿前桥。而会于观音桥,桥旁祀观音大士,故名。与西水关之江潮会,西水关引洪塘江潮,从西禅浦三十六曲而入城,过太平桥与南潮合。按郡志:西水关桥在三山驿后;太平桥在水关之东。⑱
  4.《榕城考古录》之馆驿桥,又名:车弩桥,旧为木梁。明成化十七年始甃石。其北河沿,接观音桥,达于浦尾。其南河沿,曰打线营,曰小圆巷,皆接于文儒坊尾金斗桥。⑲
  5. 《榕城考古录》之三山驿,俗名:驿里,即元东驿地。宋提刑团结军营故基也。宋时城中为驿五,后尽废。元至正间,以赵资政府为在城驿。元贞元元年移今所。明洪武初,建为三山驿。今为制造火药库。有二巷,其北通太平桥,达善化坊;南通金斗桥河沿。⑳
  从《榕城考古录》之《城内河道桥梁附》中的河道流向情况,和以上几点的几点记载看,“三山驿”和“金斗桥”是地处相近的,然而,柯氏寓居福州“金斗桥”和永春记载的拆居处福州“三山驿”,这二记载信息,是值得泉州、福州两地宗亲进一步考证的……
  后叙
  在当代,柯氏有不少为宗族的历史、源流的发掘和研究方面在默默奉献的宗长、宗贤,他们为了使家谱、宗谱的编修起到真实性和准确性,往往他们不辞劳苦;长途跋涉;千里迢迢往各地柯氏聚居地摸清资料及询访宗亲。
  1.记得在2000年,三位风尘仆仆的广东丰顺柯氏宗长柯德湖、柯德崇、柯宗钦莅临寒舍,其介绍,他们三位都是离休干部,为了撰修《丰顺柯氏族谱》,他们三人已经先后走访了几个省份及广东省内多个地区。来到福建晋江寒舍已经是倒数第二站了。当时,时至中午,粗茶淡饭后,家父也提供了有关资料,再由宗余送三位宗长搭大巴车前往最后一处走访目的地——莆田。
  2.福建福鼎柯清收宗长,为了编修福鼎地区及浙江苍南一带的柯氏家谱,在2001年不畏劳苦南下,在祖籍地泉州地区的晋江、石狮、南安、安溪等地进行摸查资料。
  3.在2006年广东柯成崇、柯成志等宗长为了撰编广东《追远堂柯氏宗谱》,他们几位宗长一行先后也走访了不少地方。同时柯成崇宗长一行也辗转来到了晋江柯氏聚居地,与当地宗亲作交流,由柯孙文提供了柯氏入闽至迁莆阶段的信息资料,同时,他们几位宗长又以追终慎远的情怀在当地柯氏家庙上香及致礼。
  4.安徽柯宏胜宗长自2004年开始,他为了整个安徽省的柯氏文史发掘和研究工作,几乎跑遍了整个安徽省的柯氏聚居地,以及国内多个省份及地区。先后收藏整理的全国各地柯氏族谱文献50多部,在研究和发掘的过程中花掉了自身不少的精力和财力...
  5.在今年年初拜访重庆大学的退休教授柯长永宗长时,才清楚年逾七旬的老宗长因脚部患疾,而致行动不便了。虽然,他行动不便,但,老宗长犹原在发挥余热,将多年来所辛勤搜集整理的柯氏文史资料撰编了重庆《柯氏宗谱》,2012年出版,其内容丰富。
  6.福建省《济阳柯蔡宗刊》副主编柯朝硕宗长自从踏入为宗族奉献的道路后,他热爱宗族文化和历史,同时,也一向主张和提倡实地考证;史料真实。为了文史的完整确凿,他先后实地深入多处柯氏宗亲居住地走访求证。在求证的过程,他情愿花巨资购史书也不愿不解而遗憾!
  7.柯孙文,是族末的生身之父,也是本人在认识和热爱宗族所感染的第一人!因有他的影响下,自小的我耳濡目染,20来岁就能将其自(塘边叟公)起世祖繁衍至本辈共27代,以上的每一世祖先的名讳顺序一一道出。在他为宗族文史研究和奉献的30多个年头里,发掘和印证了不少宗族史料,也解决了多少起认祖族谱比对定论事项,所谓:风雨兼程;一如既往。在2000年过后,泉州柯氏南塘派裔孙经多次调开关于重修《济阳柯氏大宗谱》会议后,决定由家父柯孙文担当该宗谱撰修工程的重任。其时,家父将30多年来所搜集的族史资料和研究成果,全部以无偿奉献。在撰修的过程中其家父及其参与撰修工作的诸位宗长,不辞劳苦,先后走访省内外几十处由泉州地区分衍的柯氏住居地,历时2年多,宗谱终成。同时,也了却了家父及南塘派族裔的一桩心愿。
  以上所举的诸位宗长的精神和付出是可钦,更是可敬的! 是值得现代作为年轻一辈的族人去学习和借鉴。
  寻根留本,清缘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家谱是一个家族成员的生卒婚配等方面的字典,也是家族的文化。先人在当时条件不济的情况下,为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镶嵌了一颗耀眼的明珠。当今,社会进步,各方面条件提高了,我们应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条件,深入实际,认真考查,努力提高谱牒的质量。
   
  注: (参照资料)
①详在泉州柯氏有源堂《济阳宗谱》之《柯氏族谱序》卷之一,第1页。《济阳宗谱》之卷一,《柯氏重修族谱原序》(塘边叟公十六世孙.进士.礼部典试柯赓昌撰) 第12页同载。晋江市南塘支派多处《柯氏家谱》亦载。
② 详在泉州柯氏有源堂《济阳宗谱》(乾隆己亥年,上饶广嘉置局,刻印本),卷之一《祠堂记》乾隆三十二年柯伟生撰。《泉州府志》柯伟生有传。
③详在《柯立义族谱》手抄本(壬辰年,海南省柯锦华编)第42页;56页;62页。
④ 详在泉州柯氏有源堂《济阳宗谱》(乾隆己亥年,上饶广嘉置局,刻印本),卷之一《祠堂记》
⑤参阅国家图书馆藏(同治九年,刻印本,怀荫布著)《泉州府志》卷之五,都里.街巷市虚.晋江。
⑥详在泉州柯氏有源堂《济阳柯氏宗谱》(2006重修版,柯孙文主编)第75页。及闽南地区柯氏各支谱载。
⑦参阅莆田柯朱村《莆田柯氏大宗谱》之《谱序》,(柯炳南宗长藏)。及广东省《柯氏追远堂族谱》(2006版,柯成志主编)同载。
⑧详在晋江市柯仓村《钱塘柯氏三房学礼公派下家谱》及《钱塘柯氏三房朴轩公支派家谱》(1980年.蔡念初重修)之谱牒、谱图 。(柯孙文藏)
⑨参阅浙江三门《三门柯氏宗谱》之《谱序》(1994年修),(柯甫军和柯孔平提供)。
  ⑩ 参阅《福建通史》第二章之《王审知治闽》第72页至73页。
⑪ 详在福建省长乐市《凤歧柯氏族谱》(1999年修)第504页。长乐百户村《柯氏族谱》同载。
⑫ 参阅在《秋草》(王寒枫文集)之《王潮》第212页
⑬ 参阅《福建通志》之《王审知治闽》第66页至67页。
⑭参阅《福建通志》之《王审知治闽》第71页。
⑮详在晋江市《钱塘柯氏墩兜派族谱》之《谱序》,(民国34年王子玉重修.柯仓柯孝棍藏)。《龙田柯氏谱序》(2006年柯孙文等南塘派宗亲抄录惠安涂寨柯厝)。
⑯详在乾隆44年版《济阳宗谱》之永春《灵地柯氏旧谱序》(嘉庆元年.孙发宁撰)  
⑰参阅福州地情网《福州府志》(清.乾隆)之津梁.(侯官县)。  
⑱参阅《榕城考古录》之《城内河道桥梁附》之虹桥。  
⑲参阅《榕城考古录》之馆驿桥
⑳参阅《榕城考古录》之三山驿
柯志群 2013-10-10 19: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柯志群 于 2013-10-10 19:59 编辑

感谢你父亲几十年来,一直为柯氏家族文史研究辛劳工作!并为家族文化研究工作培养出一位优秀的接班人!
感谢与分享你的研究成果,宗亲办事务实严谨,不愧是礼、实、信行天下。
柯建龙广东 2013-10-11 07: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也是柯氏的文化!
柯有祥 2013-10-11 23: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难能可贵,敬佩!
柯文斌湖北 2013-10-12 11: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代人为了柯氏文化而不懈努力,其精神可钦、可敬!
柯习文 2013-10-16 20: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由衷钦敬。在此并向所有为家族文化默默无私奉献的宗亲,深深一躬
柯兆仁 2014-8-12 12: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逢殊宗亲:很感激你家两代对柯氏研究 考证 溯源做出的重担贡献,我们距离比较近,愿意一起交流,尽微薄力量! qq:759872445
柯尊鹏 2014-8-13 14: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难能可贵,可钦可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成新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 手机版|小黑屋|柯氏网 站长统计

本站所有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着所有。如有侵权,敬请来信告知(admin@cnkes.com),我们将及时撤销。

2001-2025 WWW.CNKES.COM 创始人: 柯伟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