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版
柯敦庆 发表于 2011-3-28 00:54 柯敦庆 祖籍应该是安徽歙县的(家谱上这样写的) 现居江苏南通 如皋i
使用道具 举报
柯宏胜 发表于 2011-11-20 16:34 根据我们《莲玉柯氏家谱》,就是这样记载的:柯应诚,生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卒年不详。难道你能找到资料说明 ...
柯云武 发表于 2011-12-12 20:14 安徽九华山莲玉柯的疑惑和看法 柯云武
柯玉农 发表于 2011-12-14 20:34 请发一份给我。
柯清文 发表于 2011-12-15 09:44 我是柯村云山即山里柯人,是第三十六世原清公的后人。呵呵,能不能发份给我,非常想看。谢谢。
柯云武 发表于 2011-12-15 21:34 你好,是家乡人,非常高兴,我是柯村的。你现在在什么地方?这个论文我准备了好几年,现在发给你,请指正 ...
柯清文 发表于 2011-12-17 13:45 我的邮箱是,我现在也在合肥。我不知道莲玉柯氏何时开始修家谱以及现存在世最早的家谱是何时修的,反正我就 ...
柯明《安徽》 发表于 2011-4-16 23:48 我是安徽六安的 叫 柯明 昌 字辈
柯云武 发表于 2011-12-18 10:40 你好,我已经发给你了,请查收。 我这个月底到合肥开黄精研讨会,不知你在合肥否?我的手机:1333566977 ...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创始人
2016-6-24
2015-11-18
2015-9-19
2015-8-13
2015-7-25
| 手机版|小黑屋|柯氏网 站长统计
本站所有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着所有。如有侵权,敬请来信告知(admin@cnkes.com),我们将及时撤销。
2001-2025 WWW.CNKES.COM 创始人: 柯伟彬
你是新安柯氏的後代,情況我知道,请与我联系,加我QQ1318310142请注明“柯敦庆”
使用道具 举报
宏胜哥:
您好。
很抱歉再次的回复打扰了你。看来我不成熟的言语和不堂而皇之的观点是不妥的,让你也许生气了。你不必看家父的面子,我是族弟,你骂我批评我是对的,不然我是不会联系你的。只是我不是故意,可能是不经意间,再次抱歉了,我不会再说了。原来我一直以为是百家争鸣、各抒己见,讨论、争执什么的无非是进一步弄清过去的事情,加强友谊和增强家族家乡的凝聚力,弘扬姓氏文化。
看来你真是误会了。自小到大你一直是我和我们的榜样,父亲固执、年迈也说起你。我们长大了,为了生计及工作大家各奔东西倒是见面的机会不多,想起来也真是的。前不久在网上意外看见你,非常亲切,前几天回家也听家兄海子说起你。尽管好长时间不见,但这份情感和血脉里流淌着同样的血,我想你和我一样是珍惜和怀恋的。我热爱家乡,以柯为荣,你真是没有必要的。
很高兴你的邀请,我也常去合肥。我3姐也调到省城,你们应该认识,都是家乡小时候一起长大的。
下面是我的心得,仅仅是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及想法。族兄不必在意,更用不着较劲。你爱好的、研究的应该是正统,是大方向,也是正确的。我是小家之言,井底之蛙,也许是异想天开,但毕竟是我多年一直所关注关心的。你就不必嘲笑了,否则我真的都不敢面对族兄了。
请族兄批评、雅正。
族弟云武 于2011、12、12
附件:安徽九华山莲玉柯的疑惑和看法
使用道具 举报
柯云武
目 录
一、九华山柯村莲玉柯简介
二、九华山莲玉柯的几点疑惑
三、我对九华山莲玉柯的看法
1、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金乔觉的到来——起因。
2、金乔觉和九华山周边人士的交往——没有柯氏。
3、金乔觉到九华山后几批新罗国人来九华山——柯氏起源。
4、莲、玉、柯三字的真正寓意——九华山莲玉里柯氏家族的诞生。
5、唐朝与新罗的友好交往——重要社会背景。
6、九华山下古地名新城里和莲玉里的更替——重要佐证一。
7、柯用之和吴用之——重要佐证二。
8、莲玉柯和老田吴的以河为界——重要佐证三。
9、历史上的柯乔及其为官之路——重要佐证四。
10、九华山莲玉柯为韩国后裔——惊人结论。
宏胜哥,您好。因为文章非常长,我无法发表。告诉我你的信箱,我发给你,现在只好发个目录,请理解。
另,他们非常有意思,我不奉承之,就不准我发帖,真是小人、人小。好在我本不想和他们为伍。
使用道具 举报
请发一份给我。10922208@qq.com
使用道具 举报
非常抱歉,我不认识你,你也是柯村人?
非常感谢您对我姓氏研究方向的支持和兴趣,现在这样的人不多了。大部分是人云亦云,互相转摘,并且古板、死板。总是以为自己是正确的,你反对他就打击,其实他们大多是错误的。专注1%的文献资料,就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了。文献史志家谱当然重要,合情、合理、客观、存在才是考究的前提。历史有必然性,人世间万物都遵循适者生存之规律。我重视文献记载,更加重视为什么这样记载。姓氏研究必须和家族渊源、社会背景、民间传说、历史遗留放在一起,注重科学,更不能离开易经、玄学,毕竟是过去封建社会发生的事情。
十分高兴认识你,到九华山联系。
使用道具 举报
我是柯村云山即山里柯人,是第三十六世原清公的后人。呵呵,能不能发份给我,非常想看。谢谢。
使用道具 举报
你好,是家乡人,非常高兴,我是柯村的。你现在在什么地方?这个论文我准备了好几年,现在发给你,请指正。我们可以联系的。我相信自己的预感和判断,你仔细看后肯定明白我的话。
使用道具 举报
我的邮箱是yw16315@126.com,我现在也在合肥。我不知道莲玉柯氏何时开始修家谱以及现存在世最早的家谱是何时修的,反正我就是觉得有许多错误和遗漏。还是请云武哥多指教(我也是天字辈的)。
使用道具 举报
你好,我已经发给你了,请查收。
我这个月底到合肥开黄精研讨会,不知你在合肥否?我的手机:13335669777.
使用道具 举报
六安也有我们柯氏 啊 真的太好了 我是浙江 瑞安的,很高兴认识你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道具 举报
时间:2012年元月3日,下午
地点:贵池至棠溪居委会金元组墈(坎)上柯一线
内容:1.先至坎上柯,见同宗先辈(柯以元),从其言谈和我们实际调查中得知:
⑴ 柯氏金溪支 百代歌中40个字辈(待考):
“廷志一尚国,士之观光必,逢时以盛达,永远家声振,和兴万古昌,新增传益济,自知发其祥,国泰佑平安”
⑵ 柯氏金溪支在池有十大分支:
①坎上柯、(棠溪居委会金元组,现有柯氏110人,至高辈为“以”字,最低辈为“振”字(居城区,为幼儿)),②桩边柯(同上,待考),③马牙石都柯(贵池马江公路附近),④马牙童辅麦冲柯(待考)⑤赤岭嘴上柯(里上办事处,现有80多户,360多人为柯姓,至高辈为“时”字,最低辈为“家”字。有柯新发,永字辈,13635664554;柯盛达,盛字辈,13856675541)⑥燕屋柯(原江口办事处,现池州九华冶炼厂附近,待考)⑦清溪柯(涓桥镇桂畈?清溪近处?待考)⑧观前小岭柯氏(部分,待考)⑨汪冲柯(马牙四岭,待考)⑩潘桥新开秋冲村(只有两户金溪支柯氏,有柯春生(自称以字辈,电话15357799877))。
⑶ 又从中听闻,池州柯氏外出或回迁(江苏)下江一带(不详)与“五溪”(棠溪、硖溪、陡溪、金溪、莲溪)柯氏齐名的有“六门”柯氏,柯氏祖传言“上五溪,下六门”。
请知情者,与本人联系13329160059
使用道具 举报
我是棠溪柯支系柯百春,墩上罗城人,中学高级教师、现在墩上中学工作,对柯氏家谱的研究很有兴趣,希望你能给我发一份,以便共同学习。qq:645396372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道具 举报
性 别:男
辈 分:我们这边是尤,但是没有合并到总谱
世 系:
年 龄:28
Q Q:51969377
老家城市:安徽安庆望江县
现居住城市:安徽合肥市
加入柯氏论坛时间:
您会帮助柯氏网站宣传吗?邀请更多宗亲加入,发扬光大。[您的宝贵意见]答:
使用道具 举报
2 明二(汪氏) 荣二(阙氏) 文二(檀氏)
3 再一(龙氏) 再二(郑氏) 再三(叶氏) 再四(张氏) 再五(周氏)
4 添公 满公 妙香 义富(章氏) 义贤(李氏)
5 德城(钱氏) 德富(黎氏)
6 彦魁(朱氏) 彦才(王氏) 彦华(陈氏) 彦二(乐氏) 彦常(王氏)
7 礼(李氏) 伦(汤氏) 晟 伯祥(陈氏) 伯泰(阙氏) 伯让(冯氏) 伯训(**) 伯俭(虞氏) 永山(苏氏)
8 文奴 浦(邬氏) 必鼎(李氏) 必义 必兴(冯氏) 必安(施氏) 熀采 昱(周氏) 曼(黄氏) 昊(吴氏) 景(朱氏)
9 榤(李氏) 桥(都氏) 冬贞 珍(朱氏) 瑞 琇 瑱 适宋、何 珠(**) 适杜 玘(徐氏) 璝 瑀 璞(刘氏) 璨 琥(范氏) 班(朱氏) 二六 勇(陈氏) 儒(马氏) 琪(史氏) 禄(詹氏) 适沈
10 文方(汤氏) 文谈(阙氏) 亷(计氏) 爵(周氏) 计生 适杜 鸾(宋氏) 凤(彭氏) 鹉(史氏) 鹃(周氏) 鹏(胡氏) 适李 鹄(蔡氏) 七儿 适彭 应生 仪 信 五孙
11 正源 正祥 正儒 宁(徐氏) 适王、蒋 宝(苏氏) 实(徐氏) 满生 寅 适韩 宠 定 末生
使用道具 举报
能不能帮我们合入柯氏总谱?
使用道具 举报
柯六六
刊 江淮文史 2004年第4期
水甜风香
我的爸爸柯庆施于1902年7月10日(壬寅年六月初六) 出生在安徽省歙县南乡的竹溪村。
歙县是皖南的古城,宋代建筑处处可见,成为世界建筑史上厚重又鲜章。竹溪村距歙县县城大约90里。村庄虽不大却颇重教育,几百年来从这里走出不少文人学士。村头挺立的两棵高大的银杏树,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依然枝繁叶茂,为村民们挡风避雨遮太阳。
竹溪村的村民多姓柯。寻根溯祖,竹溪的柯姓归源于 “新安柯氏”。 新安柯氏为姬周之后,第一世柯颖生于1934年,卒于1001年,官至礼部尚书,祖居池州建德县; 因其子海、渊分别徙居新安绩、歙二县,故奉柯颖为“新安一世祖”。自第十五世柯正三(别号南坡处士)起,因金丶元兵乱,于1231年徙居歙南竹溪(水竹坑)之花桥头。为新安柯氏竹溪族之始迁祖。据我的爷爷柯临久(日昌)主持编修的<新安柯氏宗谱> (于1925年刻印出版) 记载: 新安第十六世祖柯六禄,在如今的竹溪村这片土地栽枫种松造屋,开挖花桥河,修建花桥,创立村落。村头的两棵银杏,就是他手植的。
歙县的最高峰七姑尖,位于竹溪村口。此山一列七峰,端庄秀丽。明汪溥诗云:“一簇云峰号七姑,七姑曾此往来无?东风吹上峰头看,不见遗踪见绿芜!”(见: 明《弘治徽州府志》) 山那边便是著名学者胡适的故乡绩溪。
清澈的华源河水从竹溪村前潺潺淌过,与流经村中的蔡水溪汇合于花桥河,携手同心,流入新安江,奔向更远更广阔的地方。
竹溪村又名水竹坑,大自然慷慨地赐予得天独厚的风光,恰如村口的水口亭匾额上所书: “山高水长”。世世代代的竹溪人,就在这秀丽的山水和茂盛的林竹怀抱之中,出生与成长。
爸爸的家是一栋典型的徽派民居,黑色的冲天飞檐与白色的马头墙,在闪闪阳光下显得质朴明朗。
白色与黑色,原本平平常常毫不张扬。是徽州神奇的山水与宽厚的土地,使得白色与黑色大放异彩与奇光。放眼望去,白黑分明的民居,恬静祥和地遍布于徽州的城镇与山乡,串联起昨天和今日,揭示远古,预示未来。
爷爷继承的祖业,虽然土地不多,房屋不大,但是这样的经济条件使他得以走出偏僻的山乡,前往江南一带繁华发达的城市去学习和工作。他把从外界学到的新思想新事物,带回故里,以开明绅士而著称于方圆百里。他被推举为村中的族长,热心公益,孜孜不倦地为父老乡亲们谋利益。他带头集资修建起连通水岭丶歙县丶绩溪等地的道路,维修华源河上破旧的石桥;他在水岭路口设立茶亭,为过往行人消渴解乏。
1910年爷爷创办 “竹溪柯氏私立继述小学校”,自任校长,广聘外地名师。他办学开明,立下女孩也要上学的严格族规。于是在近百年前的竹溪村,无论男孩女孩都能读书识字。小学校还具备篮球场和风琴等在当时乡村小学难得一见的设施,不少外村民慕名送儿女前来就读,使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利的竹溪村,成为那一带的教育中心。歙县的当时督学前来巡视,留下诗句称赞柯校长: “路入桃源里,行行别有天。山高悬怪石,溪小咽清泉。崖树老仍直,畦花淡自妍。安知学舍内,谈论得英贤!”
爷爷办学的宗旨是 “醒民强国” 。他希望人人都能受到教育,不分贫富,不重男轻女。这所乡村小学开办了几十载,直到1949年。
爷爷办学靠的是祖传的一点点家业。他一生清贫。到1942年他去世,家里值钱的东西就只剩下书了。
爸爸出生在一张红木描金雕花的帐架床上。床的横架与两侧立架,精雕细画着的松丶鹤和各种奇花异草,连同悬挂床头两端的那对精美的镂空花铜制吊帐钩,都在日夜守护着小婴儿。
爷爷高兴地长久地凝视酣睡着的长子,心中期盼婴儿快快长大,教他读书识字。爷爷上溯五代人中都有读书人,其父柯佳彦为清朝五品顶戴,做过江苏补用县主簿。
爷爷为爸爸取小名为 “立本”,爷爷慈爱地唤他: 本儿。
字典记载: “本”是草木之根丶事物之源的意思。一个 “本”字,蕴涵多少深情与厚望。
由于爷爷的开明与学识,使爸爸拥有一个轻松欢乐的童年。
竹溪村盛产生命力极强,发展极为迅速的碧绿的毛竹。家院中的那一片竹林,给儿时的爸爸带来多少乐与趣啊!下雨天,看叶尖滴水成珠; 刮风天,听竹林悉沙作响;下雪天,竹叶片片积白; 阳光下,竹园碧翠一派清新。毛竹是山乡儿童的玩具: 竹枝可以弯成弓箭,竹杆是现成的钓鱼杆,竹叶可以当哨子吹。
爸爸说,小时候他打着一条小辫子。一群同龄的小伙伴,在竹林中戏嘻玩耍躲迷藏,稚嫩无忧的甜美笑声,银铃般地落满竹林。
稍稍长大些,爸爸的乐趣就在爷爷大量的藏书之中了。他钻进层层书堆之中,如饥似渴地纵览群书。
家乡的主食是玉米。山区日照短,山坡上适种玉米,当地人叫做苞谷。玉米粒磨成的粉,可以烙成饼子,家乡人做的雪里蕻馅玉米饼,吃起来味道鲜美之极!
爸爸爱吃家乡饭“苞芦糊” ,这是他儿时的主食,一生都吃不厌。妈妈会做,我也会做。
用玉米粉做成的糊糊,老家话就叫 “苞芦糊”。先把切碎的笋干丁放进清水中煮开,然后一小把一小把地往开水锅中均匀地撤入玉米粉,同时要用筷子在锅中不停地搅拌,以免结块; 直到用筷子搅起来觉得有些阻力为止,因为“苞芦糊” 是要当耐饥的干粮吃,不能做成稀粥。村民们一早就上山去干活,随身带着一壶茶水和一瓦罐 “苞芦糊” ,直到太阳落山才回家。
山坡地宜种茶,老家出绿茶,爸爸一生都喜爱喝绿茶。
山林中生长山核桃树,山核桃个头虽小,炒熟了,敲开硬壳吃肉,喷香!
爸爸说,家乡的习俗大年初一早上要吃面条。因为当地不种小麦,只有在过年时才从外面买些面粉进来,所以面条这普通的北方食品,在水竹坑便成为难得的年饭。
既然是爸爸老家的过年习俗,妈妈一直遵循。我们家大年初一的早上,年年都不忘吃碗笋丝肉丝面。
老家的名菜是 “臭鳜鱼”。爸爸说,他小时候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新鲜的鳜鱼不吃,反而吃臭的呢?后来才想到,也许是因为当时没有保鲜条件,交通又不便利,所以等到鳜鱼从外面运进村里就不新鲜了。究竟是不是这个起因,不得而知。只知如今是用特殊的制法将鱼弄 “臭”,还正式列入徽派传统菜,风风光光地载入菜谱。我品尝过,确实别有风味。
爸爸出身于一个古老的世家,家族中保持一些古老的传统。
给男孩起名字要讲辈份,一看他姓氏后的第一个字就知道他属于第几代人。按照“竹溪柯氏宗祠” 祠堂联句,从第四十一世起依 “尚友敦伦以昭祖德,继恩崇本乃振家声” 顺序排行,爸爸是尚字辈,谱名 “尚惠”。到我们这一代,即第四十二世是友字辈。按照习俗,女孩儿排不上辈份。但是爸爸在给他的三个女儿起名字时,与儿子待遇相同,都使用了“友” 字。我的四叔说: “大哥打破了重男轻女的旧风俗,给后人做出好榜样。”
爸爸作为长子,一出生就继承两件祖传的婴儿用品。在他幼时使用过后,被妥善地保管,接着传给长房长孙,也就是他的儿子使用。我见过这两件堪称艺术精品的传世佳作。
其一,是件大红绸面绒衬里的婴儿披风。不带帽子,高领,在领口处打褶子,类似公主领。披风上用彩色的丝线,精心刺绣出古老的图案,图形别致,色彩鲜艳美丽。尽管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这件披风的式样,做工以及刺绣工艺,在今天看来,魅力依然。
其二,是顶婴儿帽。式样类似电影中100多年前,南方乡间幼儿头上戴的那种能护住双耳的无带小帽。深蓝色的绸面,红色的镶边。帽沿处精致地点缀着十几只用银质金属片压制而成的小人儿和圆珠片。人物的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拿大刀的是关公;扶手杖凸额的是老寿星;一位长胡须的老头右手执杖,左手托着葫芦;有位老头一手举荷花,一手执荷叶。还有做工精细的麒麟和蝴蝶,等等。由于年代久远,有的造型辨认不清了。我想,这些人物及鸟兽一定都有由来,都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水竹坑的冬天很冷。老人和孩子利用火囱来取暖。火囱的外形是一只竹编的带把小篮子,篮中微形瓦钵里的几块小炭火在炉灰的覆盖下,燃得正旺。取暖时,或把脚放在篮把子上,或将小竹篮抱在怀中,双手放在篮把子上。这样,天气再冷也冻不着了。
小时候我常听爸爸提到水竹坑。我就说, 水竹坑,一个坑。爸爸听了哈哈大笑,还学我说,一个坑!
接着他如数家珍地告诉我们关于水竹坑的件件往事: 水竹坑盛产兰花,每年春天开满山坡,连山风都香啊; 水竹坑的祠堂改作小学校了,他就在这里上的小学;里面还曾经保存过很多的古书; 爷爷手把着手教他握毛笔,练习临贴写大字……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道具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