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里村”一个让人魂牵梦缠的地方
——寻找梅里村之旅之四
重 启
癌症病人,有几个关键的时间段,5年、8年、10年,医学上以5年生存率为统计数,只统计5年生存期。能生存5年,证明已经治愈,但实际上是以能生存5年,治愈50%;能生存8年,治愈80%;能生存10年以上,治愈100%来表明病情康复情况的。抱着对家庭、先祖的承诺,为了几十万后裔的共同心愿,以一棵平常的心,一个信念和信心,历经磨难,平安地度过了2011年、2012年、2013年。我时常在想,既然阎王爷不收留我,又有先祖们的庇护,未能完成的承诺,必须去完成,自2013年开始,又萌生了重启寻找之旅的念头。
下面是我在网络上摘下的一段文字,来源于2011年3月24日《杭州日报》的一篇报道《“盛世修谱”可是桩有趣的活》。
“你爸爸的爷爷,就是你的曾祖父,解放前已经参加了**员,就像电影里一样,那时候在浙南地区一带打游击,解放后他才来到杭州工作。”临睡前,在杭州一家银行供职的孙先生照例要跟8岁的儿子聊聊天。“那曾祖父的爸爸又叫什么,他是干什么的?”儿子问。“他当年是通过科举出的头,后来当了清朝的小官,”孙先生耐心地解释着。“那曾祖父的爸爸呢?”儿子又问。这一次,孙先生哑然。
“还别说,这样的问题我真的答不上来。”孙先生感慨地说,“要想让后代知道老祖宗们都是干啥的,没本家谱就是不行。”
从上面一段文摘中我们可以看出,寻找解决“我从哪里来”的疑惑,寻根问祖,了解世宗支系历史和文化,是当代宗亲们急需,并且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也是我辈的历史责任,时不待我。
中国历来有“易代修史”、“盛世修书”,也有“盛世修史、明时修志,家兴续谱”之说,这也是延续中华民族文化与文明的重要途径,国盛家兴是不变的历史规律。姓氏文化的研究,主要资料来源就是家谱,家谱一是凝聚亲情血缘,二是从侧面记录国家历史的发展。古人云:“史志之书,有裨风教者,原因传述忠孝节义,懔懔烈烈,有声有色,使百世而下,怯者勇生,贪者廉立。”。的确,修谱寻根是中国人千百年来不变的传统。摊开修好的家谱、族谱,人们总是小心翼翼,生怕惊醒了这些沉睡了几百年的名字。面对着这些祖先的名字,阅读着关于他们的记录,人们可以想象:父亲的父亲的父亲,曾经有过怎样的人生。虽然他们的故事早已湮没,但是他们的基因和血液,却标记和流淌在后代身上。这种感觉,特别神秘和神奇。“在宗谱里写进族人的平凡生活,这使得宗谱更具有可亲近性,有利于后辈更好地了解前辈的生活、宗族的变迁。”。
“盛事修史、明时修志、家兴续谱”的古训。解决了“去哪里”后,该回头思考“我从哪里来”的疑惑,家族兴旺岂能忘了老祖宗?由于这些年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稳定,人们的手头越来越宽裕,寻根问祖的愿望就会越来越强烈。这就是所谓的“盛世修史、明时修志、家兴修谱”。同时,利用修谱寻根问祖,不但能了解家族历史文化,家族成员还可以广泛联络族内或族外的亲戚朋友,有利于扩大交际圈子,拓展人脉,是一种可以利用的非常厚实的社会资源。
在我国,明朝中叶和清朝早期,都是修谱大热的时代,典型特征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秩序稳定,战乱少。翻开各地的族谱家谱,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族谱上一次完整系统的编修还是清末或者民国的时候,改革开放之初也有部分姓氏修谱了,但规模很小,且不敢大张旗鼓。近几年的修谱寻根热一是盛世修谱的惯例使然,二是弥补长久未修谱的历史欠账,三是整个社会的怀旧寻根意识使然。修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反映着中华民族的血缘维系关系特点。而血缘和宗族观念在我国本就有数千年的历史,修谱寻根也就逐渐成了热潮。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寻根意识,也是反映这种寻根意识。近年来,海内外华人都很注重寻根,在经济发展之后,文化上的需求便愈加受到重视,寻根文化便首当其冲,承载了许多游子的故乡梦,因而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1949年以后,尤其是“文革”期间,宗族、谱牒、墓碑、祠堂,都被视为“四旧”,属于封建残余,这种思想和行为不仅要受到批判,连宗祠、族谱、墓碑等等全部要被捣毁,许多能帮助现代宗亲解决“我从哪里来”疑惑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在那段时间被毁于一旦。现在能了解点世宗支系历史的人,大都已经八、九十岁了,有的地方就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也不一定知道世宗支系的历史。如今年5月9日,我和宏胜、盛贤二位宗亲到兴化市柯家堡寻亲,感触更深。当地有1000多柯氏宗亲,最高寿人已经98岁,90多岁人好几个,就是这些高寿的宗亲,也都说不出世宗支系的历史,甚至连基本的辈分派行都说不出来,只知道先祖是从苏州阊门迁移来的。至于那一年从苏州阊门迁移来的,始迁祖是谁?始迁祖的先祖们又是谁?都不知道。据老人们告诉我们,柯家堡原有祠堂,有祖墓,也有家谱,所有这些在文化大**中全部被毁。现在柯家堡这么一大支宗亲,就是解决不了“我从那里来”的疑惑。由于一些历史原因,造成寻根问祖的历史资料被毁,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进行抢救性考证,等到这一批八、九十岁老宗亲仙逝后,要想解决“我从哪里来”的疑惑,可能是永远也无法解开的“迷”。
其实“苏州阊门”是与“江西鄱阳瓦屑坝”、“**大槐树”、“南京杨柳巷”和客家人之源“福建宁化”一样齐名的中国明代大移民集散地,也是寻根之地。今天盐城等苏北地区的人几乎都会告诉你祖籍是“苏州阊门”的,是“洪武赶散”而从苏南来到苏北的,这种文化现象与山东人所说祖籍是**县大槐树下的相同。
苏州阊门始建于春秋时期,是阖闾大城的八门之一。以传说天门中的阊阖得名。前506年,这里是孙武、伍子胥等率吴军伐楚的出发地和凯旋地。从此阊门亦号破楚门。阖闾曾在阊门外为女儿建造坟墓,“凿地为池,积土为山”。明清时期,阊门是带有瓮城的水陆城门。陆城门东西两道城门,还有南、北两个童梓门。门外有吊桥,门内就是阊门大街(今西中市)。南童梓门通今南新路,北童梓门通北码头。水城门在陆城门以北,跨下塘街河。门外有聚龙桥。
大约是在太平天国战争中,阊门瓮城被毁,剩下内城与套城。1927年市政筹备处工务局进行建设时将套城拆除,又将原来狭小的旧城门拆除,并于1934年仿金门罗马式建筑改建城门,改建后的阊门共三门,中为车行道,两侧人行道。阊门水城门则在内城门北,跨下塘街河,解放初尚有木栅门,五十年代拆除,现仅存水城门基础。水城门外的石级梁桥聚龙桥,七十年代初改成了水闸。
阊门享有盛名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明清时期这一带曾经是全中国最繁盛的商业街区。包括城外呈放射状的南濠街,今南浩街上塘街和山塘街,以及城内的阊门大街(今西中市)。与这些街道平行,又有外城河、内城河、上塘河(京杭大运河古河道)、山塘河(通往虎丘)分别从五个方向汇聚于此。清代乾隆年间的名画《姑苏繁华图》,《盛世滋生图》都表现了当时阊门至枫桥的十里长街,万商云集的盛况。当时这里各种店铺多达数万家,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各省会馆纷列期间。清朝的孙嘉淦在《南游记》里这样描述阊门:“居货山积,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红楼梦》开篇就说“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明代唐寅的诗作《阊门即事》写道:“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阊门也因此成为当时苏州的代名词。明初将苏南人口大规模迁徙至苏北,这些移民都自称来自苏州阊门。
1860年5月,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攻打苏州。江苏巡抚徐有壬和总兵马德昭接连颁布三道命令,烧毁城外商业区,以巩固城防:“首令民装裹,次令迁徙,三令纵火”。于是曾经繁华盖世的阊门商业区,直到枫桥寒山寺,转眼之间化为灰烬,数十万苏州市民逃往上海租界。时人曾作《姑苏哀》:“清军十万仓皇来,三日城门闭不开。抚军下令烧民屋,城外万户成寒灰。健儿应募尽反颜,弃甲堆积如丘山。” 战后,苏州的经济中心地位已经为上海所取代,所以阊门商业区只有小规模的恢复,其地位甚至不及城内的观前街。
据葛剑雄先生《苏北的苏州移民》文中介绍,在苏北,几乎到处可以遇到苏州移民的后裔,流传着大量苏州移民的传说。宝应县陈守言所著《宝应史事》称,该县的望族朱、刘、乔、王都是明初从苏州迁去的。其他县、市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如兴化市,据原县志办的调查,就有许、顾、杨、张、朱、周、姚等姓自称迁自苏州。白驹场施氏耐庵先生,于洪武初由苏迁兴化,复由兴化徙居白驹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原来也是苏州移民之后。据《昭阳(兴化)郑氏族谱》记载,郑板桥的始祖也是明洪武年间迁自苏州阊门。民国《黄浦吴氏宗谱续序》:“因鼎革之乱,由苏迁盐(城),居射湖之南岸,名其地曰吴家坞。”《盐城县地名录》载北龙港本名张朱庄,因明初有张、朱二姓 由苏州迁此而得名。江都《双沟乡志・人口志》 (油印本)的说法是,该乡人口的主要来源是元末明初的苏州阊门移民。兴化县元末仅8600余人,洪武九年(1376)增加到75700余人,增长了8倍多。估计苏北的扬州、淮安二府在明初接受的移民有近60万,如果加上迁入的卫、所将士和他们的家属,总数约有65万。由于来自苏州府的移民占了很大的比例,在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也最突出。直到明朝后期,以苏州阊门为故乡的现象还不普遍。如兴化李春芳是嘉靖末年的状元,他的祖籍明确记载为句容。他的孙子李思成在《陆氏家谱序》中谈到兴化县的望族时,也只说是从“他郡”迁来,而不专指苏州。有趣的是,李春芳的后人以后却自称是从苏州迁来。又如阜宁吴氏的始迁祖超凡是常州府宜兴县人,但嘉靖以后的族谱中就记为“ 自姑苏,用迁斯土”,“因鼎革之乱,由苏迁盐(城)”。到了近代,移民后裔几乎都自称来自苏州阊门,甚至明初的土著家族后裔也变成了苏州人的后代。很明显,阊门或阊门外不可能是移民的真正故乡,只是一个重要的移民集合、出发地。但由于苏州府甚至附近其他府县的不少移民从这里出发,那些没有文化的平民百姓就将这个地名传给了子孙。年深日久,无法了解自己真正来历的后代就只能以此为原籍了。当苏州移民后裔中出现了名人和大族,认同“苏州阊门”的移民后裔就会越来越多。
根据我们今年5月9日赴江苏兴化市考证结果,宏胜宗亲所写的考证记述《江苏柯氏考察之行》表明:安徽各家谱上,有许多记载迁居下江(今江苏)的,其中青阳柯氏谱谱头册(庐江潜川柯氏谱相同)记载,仲常公16世裔孙柯璞的长子德公迁往苏州阊门关,是苏州派的始祖。德公之后还记载了四代,第21世共有男丁10人,分别是华一、华二、……华十,其中华一、华三(迁皖桐)、华九、华八、华二、华七(迁舒城)为德公长子富一的后代;华四、华五为德公次子富二(迁句容)的后代;华六、华十为为德公三子富三(迁祁门)的后代。根据以上记载,除外迁之外,尚有华一、华九、华八、华二四位留居苏州阊门。谱上没有记载他们的出生年月,但根据他们同辈的其他人的记载均出生在明洪武年间。我们推测,南柯堡的柯氏应该是华一、华二、华九、华八几位的后代。由于后代无家谱,所以现在无从对证。也有可能“苏州阊门”是与“江西鄱阳瓦屑坝”、“**大槐树”、“南京杨柳巷”和客家人之源“福建宁化”一样,阊门或阊门外不可能是移民的真正故乡, 仅仅只是中国明代一个重要的移民集合、出发地。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交通和网络资讯的发达为修谱寻根,研究姓氏文化提供了便利,现代化的交通和网络通信联络工具对修谱寻根热功不可没。历史上的修谱寻根都要靠专业的谱师去搜集整理材料,基本上靠步行和抄写来进行,效率低、速度慢,现在有汽车、火车、飞机,去哪里都方便,还有网络即时通信搜索工具可以帮助联系宗亲,找到了谱牒可以复印、扫描,同时通过网络来筛选、厘清各宗支的信息,这些都造成了修谱的便捷和寻根的热度。宗族的基本功能有维护本族族人利益、互相救济、矛盾调解、奖惩和社会治安等功能,使得宗族除了有同根同姓同祖的血缘关系外,还特别有凝聚力、认同感和亲切度,宗亲之间的活动天生具有亲切感。
在大批有志宗亲的大力扶持下,中华柯氏宗亲网也建立起来了,各种寻根问祖、研究交流柯氏文化的QQ群、微信、微博等即时通信交流平台也建立起来了,以百度为代表的网络搜索工具也为寻根问祖、研究宗族文化,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让宗亲告别了交流靠网页、邮箱的留言时代,与十年前相比,确定是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可喜地是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宗亲们重视柯氏文化的研究,加入到研究队伍,寻找解决“我从哪里来”的疑惑。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宗亲,也纷纷加入到寻根问祖的队伍中来,使研究柯氏文化,考证世宗支系历史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想了解什么?通过宗亲网、QQ群等即时通信工具,很快就有宗亲给出答案,或者提出观点,供参考。我也于2013年3月28日,在宗亲网上进行了注册,有时间就上去看看,也发过一些帖子。宏胜宗亲也把我拉入到安徽宗亲的QQ群,看到他们工作计划周密,踏实细致,卓有成效,很有感触,非常欣慰,也很内疚。
在中华柯氏各世宗支系的努力下,经过一代代宗亲们的努力,解决了很多“我从哪里来”、“去那里”的疑惑,失散多年的宗亲也纷纷被找到了。当然还有很多柯氏历史未解之迷有待解决,有不少世宗支系找不到源头,也有很多世宗支系失考。一个让人魂牵梦缠的地方“旌德县梅里村”在那里的疑惑,又让我驿动的心,躁动起来。(待续)
|
玉河宗长对家史研究得很深且广,不愧是我们的学习榜样。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道具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