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柯姓的来源和分布情况,以及历史上的柯姓名人,近代现代的柯姓名人

 
3219 13
柯玉河 2013-5-16 14: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吴国公子之后 柯氏称盛南方  柯氏出身于古时的吴国,这可以从《广韵》一书中找到证据,该书是这样说的:“吴公子柯卢之后。”  柯姓既然是吴国公子柯卢之后,则他们在南方各地源远流长,自然不在话下。  不过,柯氏并非仅仅只有源自吴国的这一支。另外,姜太公的后裔,以及历史上许多被中华文化所同化的外族的后代,也都有以柯为姓的。《路史》上所说的“齐太公后有柯氏”;《姓氏考略》上所记载的“姜及鲜卑俱有柯姓”,以及《魏书官氏志》所指出的:“柯拔氏改为柯姓”等等文献,正是柯氏家族组织庞大情形的最佳说明。  柯姓的称盛于南方各地,从历史上的柯氏名人录,更加一目了然。最显著的例子,是早在1100年前的唐昭宗天复年间,就有一位闽籍人士柯崇,以卓越的才华而被朝廷任为太子校书,光宗耀祖。  柯姓之历史名人  柯述,是宋神宗嘉¤年间以治行而见称的名臣,曾经高官至朝议大夫及龙图阁直学士,显达异常。据说,他当怀州知府的时候,赈饥有惠政,所以经常有两只异鹊在其官舍的屋梁上做巢。接下来,他的任期秩满,移居传舍,而两只异鹊竟然也随他搬家,等他离开怀州,两只鸟还“飞翔数十里,喧噪傍徨不忍去”呢!为了这件不可思议的事,当时的大文豪苏东坡曾经作了一篇纪述其事的赋,赋名为《柯侯异鹊》。  柯九思:元朝人。勤读书,能诗文,善书画。尤精画枯木、墨竹、师法宋代文同、苏轼。又善于鉴别古代钟鼎器物。元朝宫廷所藏书法名画,多由其鉴定。  柯维骐:明朝历史学家。专心研究宋代历史。合《宋史》、《辽史》、《金史》为一书,以宋朝为正统,附以辽、金,积20年之力撰成《宋史新编》。对元人所修宋史的错误和疏漏,多有补正。  柯 铁:清朝台湾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次年夏,柯铁与陈发等领导台湾中部云林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武装抗击日寇。以大平顶山为根据地,多次击溃和歼灭来犯的日寇,于是大平顶山有"铁国山"之称。中部各地纷纷响应,影响波及全省。抗日斗争前后坚持4年之久。  宋有学者柯芝,五代时(南唐)有官吏柯昶(江西瑞昌人氏)、状元柯潜,清代有医学家柯琴、知县柯抡(被誉为"闽省第一清官")。  柯乔(1497—1554),字迁之,号双华,明代安徽青阳县人,民族英雄。初师李古源,后师明代大师王阳明、湛若水。嘉靖八年(1529)进士及第。初任行人御史、贵州道郎等职,以政绩升任湖广按察司佥事,治理沔阳大堤。沔阳地处汉江之滨,连年水患。柯乔认为“江水溺人,咎在官吏”,奏准建筑江堤。他亲自视察江汉两岸地势,勘察堤基,于重点工段督促检查,4个月筑成江堤数百里,大大减少了水患。后又建立集市,铺设浮桥,兴办学校,平雪冤狱。离任时,沔阳数千人为之送行,并以其靴帽建立生祠。 嘉靖二十四年(1545),柯乔升任福建布政司参议,按察司副使,巡海道副使(相当现在海军副总司令),协助提督朱纨加强浙闽海防军务,抗击葡萄牙殖民者,打击海盗运私活动,并亲自领军镇守泉州、漳州等海防要地。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2月11日,葡萄牙侵略者兵船至福建宫前湾海域抛泊,并在宫前、下安等登陆,肆行**掳掠。巡海道副使柯乔会同漳州知府卢璧、龙溪知县林松发兵,派一兵船伪装商船,诱敌深入伏击,共歼敌239人,其中击毙33人,俘206人(内有头目3人,汉奸1人)。致使葡萄牙殖民者不敢再侵犯福建。后因触犯权贵,蒙冤入狱。嘉靖二十九年(1550)得释回乡。 嘉靖三十三年,朝廷察知柯乔冤情,下诏复用,是时柯乔已病逝。著《九华山诗集》二卷。  柯崧林,明代监察御史,柯乔之父。  柯应诚,生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卒年不详。时任江南刺史、后升镇国安化军节度史。  柯庆施:(1902-1965) 安徽芜湖人。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转为中共党员,曾赴莫斯科学习。回国后,先且担任过安徽省委书记,红军第八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河北省委前委书记和组织部长等职。抗战爆发后赴延安,任统战部副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市委书记,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和市长、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等职。1965年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八届二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委员。在成都病逝。

点评

此段大部分由我2004编写发在百度上的,今被广泛引用。  发表于 2013-5-16 21:32
柯玉河 2013-5-16 14: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柯氏迁入汉江流域,始自清乾隆年间。六方柯始祖柯南舜住今江西省瑞昌市肇陈镇柯乐源,地处江西湖北交界,其后人除迁住湖北境内的黄石、黄冈、十堰、武汉、襄樊、宜昌等地外,还有迁往苏州、成都、绵阳、广安、重庆、贵州、云南、河南、安徽、浙江等地的。迁移时间基本上和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相吻合。  汉江流域的柯氏宗亲大部直接瑞昌迁来。在郧西、房县、竹山、竹溪尤为集中,直到现在仍然使用瑞昌的方言,但在现在的郧西却称其方言为“武昌颏子”和“武昌话”,还写记载入郧西县志中。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另外郧西县志记载柯氏主要由无锡迁郧西和家谱记载不符。2005年我从武穴过长江去瑞安出差,沿途听到说话的腔调很亲切,仔细听取,就是郧西流传的“武昌话”,而在现在的武昌境内尚未听到这种发音腔调。当某地人口集中迁入另异地时,往往保留自己的方言。湖广填四川时由广东迁到四川乐山的广东人由于他们集中住居,至今仍延用广东话。
柯玉河 2013-5-16 14: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有源头木有本,吾族历史源远流长。西周吴国第七代王柯相,会诸侯于柯山,因山得名;十代王柯卢公尊曾祖父之名,以名定姓,后裔遂遵之。自柯卢公定姓以来,历三千余年,传百十余世,人文蔚起,遍布中华大地。至62世柯成公(字德修号乐源),于唐末从安徽旌德县梅里村,避黄巢之乱,转徙大江南北,于唐光启二年(公元886)迁江西瑞昌大泥坑,繁衍本支大族。传七世嵩公,生二子:杰、彻。杰公生二子:思陵、思洪。思陵公生二子:文宏、文安。文宏公房下呼为长房,文安公房下呼为二房。思洪公生二子:文运、文和。文运公房下呼为三房,文和公远迁福建海盐县(不详)。嵩公次子彻,传五世仁鉴。仁鉴公生四子:德陵、德勉、德秀、德和,至今四公派下共称四房。吾祖德陵公居大店,传十世至士璋公。士璋公生四子:德玉字南尧、德元字南舜、德成字南禹、德禄字南汤。南舜公后世称六房。  潮汕辛柯 源出蔡氏  辛,本为莘氏,出自姒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及《元和姒纂》所载,夏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后,把自己的一个儿子分封到莘(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后来国亡,子孙遂以原国名“莘”为氏,后又去掉草头为“辛”氏,其后代分布全国各地。  柯氏之先,出自古公禀父。古公禀父有子三人:长曰太伯,次曰仲雍,三日季历。仲雍八传而至柯庐,妃梅氏,后裔遂以柯为姓。其后代南北播迁,遍布全国各地。  有趣的是,我们潮汕地区的辛、柯两姓,却不是上述辛、柯两大姓迁徙入潮的后裔,而是由入潮蔡氏易改而来的。  蔡氏易改出辛、柯两姓,是南宋时期蔡氏先祖自河南济阳南迁入闽时发生的事。  据《泉州宗祠谱志》、《闽济阳谱》、《龙田蔡氏族谱》、《柯氏桃山公族谱》等族谱志乘的记载,南宋时,辛、柯两姓的始祖蔡氏三兄弟自河南济阳固始县相率南迁入闽,初居福州大路风陈张鄞乡。嗣后出于某种需要,三兄弟遂分姓分居,辟地开族,各自发展。长号改为辛姓,灯号青阳,分住惠安龙王庙一带,后再支分漳州各地;次弟改为柯姓,分住泉州东门外晋江县,后再支分永春、诗山一带,灯号瑞鹊堂;三弟仍姓蔡,支分泉州东门外、洛阳桥南及莆田、仙游、漳浦等地。后来,辛、柯、蔡三姓后裔又自闽迁移入潮,开基创业,子孙遍布潮汕各地。  潮汕柯氏先祖的入潮时间是在元朝末期,由福建莆田南迁至广东省潮州府揭阳县登岗浦口村(今属揭东县登岗镇)。明朝中后期(嘉靖隆床间),浦口柯氏迁创揭阳县蓝田都洋心乡(即今揭东县锡场镇大寮村),创寨始祖为柯素翁。柯素翁生四十:长子迁往揭西棉湖(今大呈解放路东关桥);  三子忘其名讳,迁创揭东县玉湖镇山湖岗;二子柯元桃、凹了·柯桃山仍留居洋心乡,开基发族。柯元桃后裔部分迁创锡场下寮村,部分迁往汕头蓬州。潮汕柯氏自柯素翁衍传至今“良”字辈已历二十三代。  潮汕辛氏调查所得的材料不多。今年9月19日我到揭阳市文化中心找资料,徐光华老师说揭阳辛氏少见。郭伟忠老师也曾说普宁、潮阳均有人姓辛,但具体情况未明,此前我又写信向吴金夫教授请教,他来信说潮汕肯定有辛姓,汕头市龙湖区鸥汀街道有一个“辛厝衬”,姓辛,人数还不少,是个大村。但对于辛氏何时入潮,分布等情况还得请有关方家和读者充实补正。此外,美国纽约、洛杉矶、日本、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泰国各县市及香港等地均有“柯蔡宗亲会”或“济阳会宗”的组织。台湾省台北市吉林路有座“世界柯蔡大宗祠”,规模壮观、声誉宏大,并出版有《世界柯蔡宗亲》杂志,可见柯蔡两姓同根共本的宗亲关系是永不消逝的。  综上所述,闽南及潮汕地区的辛、柯、蔡三姓同出一源,同属宗亲,每年的二月十五日和中秋节,三姓联合祭诅,设席会晏,深笃宗谊,蔡姓灯号济阳堂,辛、柯两姓通用。  蔡氏因何要易改出辛、柯两姓,其原因也要待有关方家进一步辨证。  潮汕的辛、柯、蔡三姓一脉相承,属于同宗;辛、柯两姓,源出蔡氏。  (资料来源:汕头特区晚报)
柯玉河 2013-5-16 14: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泉州宗祠谱志》、《闽济阳谱》、《龙田蔡氏族谱》、《柯氏桃山公族谱》等族谱志乘的记载,南宋时,辛、柯两姓的始祖蔡氏三兄弟自河南济阳固始县相率南迁入闽,初居福州大路风陈张鄞乡。嗣后出于某种需要,三兄弟遂分姓分居,辟地开族,各自发展。长号改为辛姓,灯号青阳,分住惠安龙王庙一带,后再支分漳州各地;次弟改为柯姓,分住泉州东门外晋江县,后再支分永春、诗山一带,灯号瑞鹊堂;三弟仍姓蔡,支分泉州东门外、洛阳桥南及莆田、仙游、漳浦等地。后来,辛、柯、蔡三姓后裔又自闽迁移入潮,开基创业,子孙遍布潮汕各地。 潮汕柯氏先祖的入潮时间是在元朝末期,由福建莆田南迁至广东省潮州府揭阳县登岗浦口村(今属揭东县登岗镇)。明朝中后期(嘉靖隆床间),浦口柯氏迁创揭阳县蓝田都洋心乡(即今揭东县锡场镇大寮村),创寨始祖为柯素翁。柯素翁生四十:长子迁往揭西棉湖(今大呈解放路东关桥); 三子忘其名讳,迁创揭东县玉湖镇山湖岗;二子柯元桃、凹了·柯桃山仍留居洋心乡,开基发族。柯元桃后裔部分迁创锡场下寮村,部分迁往汕头蓬州。潮汕柯氏自柯素翁衍传至今“良”字辈已历二十三代。 潮汕辛氏调查所得的材料不多。今年9月19日我到揭阳市文化中心找资料,徐光华老师说揭阳辛氏少见。郭伟忠老师也曾说普宁、潮阳均有人姓辛,但具体情况未明,此前我又写信向吴金夫教授请教,他来信说潮汕肯定有辛姓,汕头市龙湖区鸥汀街道有一个“辛厝衬”,姓辛,人数还不少,是个大村。但对于辛氏何时入潮,分布等情况还得请有关方家和读者充实补正。此外,美国纽约、洛杉矶、日本、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泰国各县市及香港等地均有“柯蔡宗亲会”或 “济阳会宗”的组织。台湾省台北市吉林路有座“世界柯蔡大宗祠”,规模壮观、声誉宏大,并出版有《世界柯蔡宗亲》杂志,可见柯蔡两姓同根共本的宗亲关系是永不消逝的。
柯玉河 2013-5-16 15: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柯」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名为氏。据《广韵》所载,春秋时吴国有公子名柯卢,其后遂有柯氏。

二、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羌族和鲜卑族皆有柯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复姓柯拔氏,进入中原后改为汉姓柯氏。
柯玉河 2013-5-16 17:3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资料来源于(资料来源:汕头特区晚报)等报刊网站,难免有不少错误,本来就是提供宗亲考证,如有错误,不作为史证资料。特此声明。


柯玉河 2013-5-16 17: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b[color=Red][b]]以上资料来源于(资料来源:汕头特区晚报)等报刊网站,难免有不少错误,本来就是提供宗亲考证,如有错误,不作为史证资料。特此声明.

点评

感谢玉河宗亲提供资料!  发表于 2013-5-16 21:30
柯善麒 2013-5-17 17: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坚决支持,加入论坛就是专门为家族事业来的!要为家族做点事情!
本文出自【中華柯氏大宗族】www.ksdzz.com  欢迎访问。

柯玉河 2013-5-17 18:2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柯玉河南京黄梅 发表于 2013-5-16 17:55
]以上资料来源于(资料来源:汕头特区晚报)等报刊网站,难免有不少错误,本来就是提供宗亲考证,如有错误, ...

由于种种原因,祖先的历史还有许多空白之处,只想尽点力,大家共同探究。
柯国辉 2013-5-18 00: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柯国辉 于 2013-5-24 16:05 编辑
柯玉河南京黄梅 发表于 2013-5-16 14:10
水有源头木有本,吾族历史源远流长。西周吴国第七代王柯相,会诸侯于柯山,因山得名;十代王柯卢公尊曾祖父之 ...


[辛,柯, 蔡三姓一脉相承,属于同宗;辛、柯两姓,源出蔡氏。]

(1) 有关福建 “辛 柯 蔡 同宗” 的那个故事,我个人觉得只是属于这位 蔡大夫一家的事,
也就是这家庭的 辛柯蔡 源出蔡氏。 但并不能代表所有福建或全国的 辛,柯,蔡氏
都是从这支繁衍出来。

(2) 再说,假如这位蔡大夫是发生在宋朝的时候,但在唐朝初与唐朝末,已经有 柯氏
(以及其他支派的蔡氏) 迁移到福建。
柯玉河 2013-5-20 20: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你的观点,文本来是由媒体记者撰写的,并没有经过严格考证,所以转载供宗亲们考证。
柯玉河 2013-5-20 20: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媒体的记者也是从网上转载的,应该没有错。
柯友轩 2015-5-30 08: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中“柯庆施安徽芜湖人”应为安徽歙县人,这个错误应该及时改正呀!
柯玉河 2015-6-1 09: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提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成新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柯氏简介 | 宗族历史 | 法律声明 | 柯氏新闻 | 管理团队 | 通讯资讯 | 广告合作 | 柯氏QQ群 | 联系我们 | 注册会员

本站仅提供网友自由交流使用,所有个人言论、历史资料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错误请指正,本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行为,请与及时联系我们。谢谢!
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歉意。E-mail: admin@cnkes.com
本站所有信息图文最终解释权归中華柯氏网所有
2008 - 2022 WWW.CNKES.COM 创始人:柯伟彬

QQ| 手机版|小黑屋|柯氏网 站长统计

本站所有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着所有。如有侵权,敬请来信告知(admin@cnkes.com),我们将及时撤销。

2001-2025 WWW.CNKES.COM 创始人: 柯伟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