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由福建晋江柯逢殊宗亲提供,因网络问题进不了网站,有什么问题可以和他联系:
浙江柯守雍柯仁权诸裔孙宗亲:
根据浙江柯氏宗亲发表于柯氏网的关于“柯守雍”“柯仁权”二开基祖(谱序)之入浙记载:
一,柯守雍,字尚穆,居闽福建晋江县赤岸,朝廷唐授给事在浙江钱塘为官,育三子,长处毂,处毂,字蕴章,在唐授中书博士,僖宋光启末 (887)年福建王审知作乱,从闽迁浙江钱塘(即杭州)。
二,仁权公,系浙江柯氏之鼻祖,原居福建蒲田县,为奎章阁学士.公之六子,于五代晋汉间[即公元936---950年]为避王审知之乱,诸兄弟航海至浙,
可能由于后世造谱时其入浙年代误考及入浙原由误述等原因,而导致二位先祖入浙的原由及年代差异和误处!
经福建柯氏宗亲查阅《福建通史》等有关文献:“王潮,乾宁四年十二月(897)逝。于乾宁五年初(898)王审知 接任福建节度使,至后唐同光四年(926)逝。王审知治闽期间:政通人和;民心稳定!”
注:以上“柯守雍”“柯仁权”二位先祖之族谱记载“年代”“原由”情况均与《福建通史》之王审知记载不符。且通史有记载:“于后梁乾化六年(916),王审知其侄“王延彬”企谋于泉州独立,然而,被王审知获悉而废之,并捕杀拥立者。”福建入闽始祖延熙于886年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依照推理其可能系此期间柯守雍或柯仁权离闽奔浙 !福建提示并非绝对仅供参考!
福建柯氏宗亲 供 2012年7月24日 |
|
使用道具 举报
我们的祖宗柯守雍,字尚穆,居闽福建晋江县赤岸,朝廷唐授给事在浙江钱塘为官,育三子,长处毂,次处益,三子处谷。
二世处毂公,字蕴章,育三子,如降,如崇,如彪。
三世如彪公,字雄文,育三子,长宜迁,次宜迍,幼宜钦。
四世宜迁公, 宜迁公,宜迁公之子禹权公(仁权公)
五世禹权公(仁权公)任朝廷奎章阁大学士。 公之六子,长子茂昊,次子茂英,三子茂章,四子茂光,五子茂祥,幼子茂蟾
六世茂蟾公,(三门始祖)
我们村庄以前就以五世禹权公(仁权公)为始祖,后来到台州黄岩族谱对照又联上禹权公(仁权公)先祖的上几代,至于导致二位先祖入浙的原由及年代差异和误处,可能是我村几代修谱人只是单方面记载家族谱录的原因,经过打听老一辈人好像失去一部分老谱过几次,我想应该以柯守雍,字尚穆,排起为正,年代僖宋光启末 (887)年福建王审知作乱,从闽迁浙江钱塘(即杭州)。和王审知入闽,先祖有可能弃闽奔浙 ,正好与我浙江省分会柯氏宗祠楹联吻合;
柯氏从克庸抵德远航江浙
始祖自避乱至台爰处山场。
使用道具 举报
(1) [。。。年代 “僖宋光启末” (887)年福建王审知作乱。。。] 很可能是;
(1.1) (唐朝末年)唐僖宗(862年-888年),(年号)光启:885年三月-888年正月。
*** 其他质料稍后再上传 ***
(2) [二,仁权公,系浙江柯氏之鼻祖,原居福建蒲田县,为 奎章阁学士。公之六子, 于五代晋汉间
(即公元936---950年) 为避王审知之乱, 诸兄弟航海至浙, 。。。]
(2.1) 奎章阁:http://baike.baidu.com/view/911889.htm
元代 奎章阁,又称 宣文阁。
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三月 “建奎章阁于大内”,陈列珍玩,储藏书籍,是上都皇城的重要宫殿。
后改为学士院,汇集著名学者文士,成为学术艺术的殿堂。阁内收藏古器物及图书甚多,《右咏宣文阁》
一诗曰:“延阁图书取次陈,讲帷日月集儒臣。”又曰:“亭亭翠柏倚朱栏,云母窗扉逼暑寒。”
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罢,1341年改为 宣文阁,后又改为端本堂。
(2.2) 就像其他宗亲描述,奎章阁学士 是 元代官职。
(3) 根据年代(公元年,朝代)推断,记录是否有误 ?
*请注意:
(A)质料从网上下载,不一定完全正确。
使用道具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