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舜柯山古名
2016年2月6日,福建晋江柯朝硕宗长回复:
“柯山” 原称 “舜柯山” (简称柯山),姬相(柯相),协助周成王“会盟诸侯” 于 “舜柯山”。
-------------------------------------------------------------------------------------------------------------------
2015年: 希望各位宗亲,学者,请大家指点。
无锡舜柯山,古名是 周朝勾吴柯相的 “柯山” :
(1) 《舜柯山的丰富历史遗存》
原文网址: http://www1.wxrb.com/501/wwh/wwh_17/201307/t20130701_830093.html
(1.1) 无锡惠山,分两部分,一是现在的惠(锡)山,一是现在的舜柯山。
(1.1.1) 惠山 历史上又名 华山、历山、西神山。
(1.1.2) 舜柯山 是 舜山 和 柯山 两山。
(1.1.3) 柯山 是 柯相 的 封邑。
(1.2) 无锡舜柯山,与惠山 地图:
网址: http://www.mapbar.com/search/#c=%E6%97%A0%E9%94%A1%E5%B8%82&k=%E8%88%9C%E6%9F%AF%E5%B1%B1&pn=1&rn=10&wf=ls
(1.3) 【柯山】
柯山的来历是该山是吴公子仲雍六世孙柯相所治之处。。。 王仁辅《无锡县志》云:“《风土记》及陆羽《惠山记》云: ‘西神山联峰迭嶂之中有柯山者,吴公子仲雍六世孙柯相所治之处,故山以柯名。’ ” 。。。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 “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周章卒,子熊遂立,熊遂卒,子柯相立。” 柯山是柯相的封邑,舜柯山一带会有丰富的吴文化遗存。
(1.4) 那舜柯山与帝舜有无关系呢?元?王仁辅《无锡县志》云:“《群国志》云:‘南朝多以北方山川、群邑之名权创其地,又以此山为历山,以拟帝舜所耕者。’ 山北有石田,曰舜田;有石井,曰舜井。其村因谓之历村。”这里明确指出,南朝时(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多用北方的山川、地方名来命名南方的山川地名,就将此山(即惠山-舜柯山)命名为历山,以仿效帝舜耕种的事迹。 而后的无锡县志都持此说。 至今尚无资料表明舜柯山与帝舜有何关系。
(2) 《惠山区舜柯山将成为无锡的圣贤山》
原文网址: http://wuxi.people.com.cn/n/2012/1105/c131315-19501587.html
[网页第2段]
舜柯山位于无锡市钱桥地区南端,本次规划整治范围北起钱姚路,东至舜柯山附近钱桥行政边界,南以钱桥行政边界为界,西至陈家湾,规划用地规模约330公顷。 对于舜柯山,无锡人都不陌生。 相传它是吴仲雍六世孙柯相治地,故山以柯名。 “舜” 字是借 “舜” 之名作为圣贤的代称,尊奉柯与舜一样的圣贤。
*********************************************************************************************
(1) 《舜柯山的丰富历史遗存 》,2013年07月01日 10:26:46
原文网页:
http://www1.wxrb.com/501/wwh/wwh_17/201307/t20130701_830093.html 无锡日报近日报道:2013年4月,在无锡市惠山区钱桥街道职教园区显山路延伸段施工过程中,
发现了众多古人类生活用的陶罐和石器。经过无锡市考古所和钱桥文化站现场联合调查,
初步确定应为5千多年前崧泽-良渚文化时期的新石器遗址区。
无锡钱桥赤墩遗址引起世人的关注。
赤墩遗址在无锡的舜柯山麓,据无锡地方志记载,舜柯山一带的历史遗存是十分丰富的。
无锡惠山,
分两部分,一是现在的
惠(锡)山,一是现在的
舜柯山。
惠山历史上又名华山、历山、西神山。
舜柯山是
舜山和柯山两山。
【柯山】柯山的来历是该山是吴公子仲雍六世孙柯相所治之处。元?王仁辅《无锡县志》云:
“《风土记》及陆羽《惠山记》云:‘西神山联峰迭嶂之中
有柯山者,吴公子仲雍六世孙柯相所治之处,
故山以柯名。’ ” 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
子季简立。季简卒,
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周章卒,子熊遂立,熊遂卒,子柯相立。”
柯山是柯相的封邑,舜柯山一带会有丰富的吴文化遗存。
地方史记载,舜柯山麓曾有两座古城:斗城和黄城。
【斗城】斗城也称范蠡城。元?王仁辅《无锡县志》云:“范蠡城,在州西十里。”
南朝顾野王?《舆地志》云:“历山西北有范蠡城,越伐吴,范蠡所
筑也。”
在明?《‘弘治’重修无锡县志》云:“范蠡城,在县西十里开原乡。吴地记云在古历山西。
今谓之斗城,犹存。舆地志云历山西北有范蠡城,越伐吴,范
蠡所筑。” 这以后的无锡县志都肯定此说。
据清?太湖备考云:筑城当在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二十三年。这一年,吴国为越国所灭。
《吴地记》云:“在历山
之西。今谓之斗城,城迹犹在。” (注意:在《吴地记》时,斗城的城迹犹在。)
特别是清?《‘光绪’无锡金匮县志》云:“舜山,一名历山,山下有历
村。?????其西为柯山,
?????土人合名之曰舜柯山。风土记吴仲雍六世孙柯相之所治也。柯山下为石家湾,西为张家湾周家湾,
又西为斗城。相传范蠡所
筑。” 这里竟将斗城的具体城址都标明了。斗城的遗存如能被发掘,
对无锡建城史和吴越史将提供丰富、有力的佐证和资料。
【黄城】元?王仁辅《无锡县志》云:“范蠡城,在州西十里。?????黄城,在州西十二里。
?????今历山下有春申君祠,去城三里,故道自此通黄城。其城与斗城相近,俗呼为黄斗城是也。”
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无锡为越地。后越被楚所灭,无锡为楚地。后无锡成为楚国春申君的封地。
春申君(公元前314年--前238年),姓黄
名歇,他出身于战国晚期的楚国贵族。楚考烈王时,受重用,
担任令尹要职(即相国,为最高官职),掌政大权,封为春申君,受赐淮北地十二县。史称他与魏国的
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为战国四君子。公元前242年,楚王将楚相黄歇的封地从
淮北改封于吴地(今无锡苏州一带),无锡为春申君黄歇的封地。
元?王仁辅《无锡县志》“楚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路十二县。后十五岁,
??????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以为都邑。”
这里指明了 “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以为都邑”。那 “都邑” 究竟在何处呢?
清?乾隆《常州赋》载:“黄歇请封于江东,以故吴墟为都邑,地点在无
锡县西开源乡。”
明?《‘弘治’重修无锡县志》载:“春申君黄歇徙封江东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后汉书群国志注春申君城在无锡)”
在以后的无锡县志都肯定了元?王仁辅《无锡县志》的记载。黄城的遗存如能被发掘,
对无锡建城史和吴文化又将提供丰富、有力的佐证和资料。
那舜柯山与帝舜有无关系呢?元?王仁辅《无锡县志》云:“《群国志》云:‘南朝多以北方山川、
群邑之名权创其地,又以此山为历山,以拟帝舜所耕
者。’ 山北有石田,曰舜田;有石井,曰舜井。
其村因谓之历村。” 这里明确指出,南朝时(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
称。),
多用北方的山川、地方名来命名南方的山川地名,就将此山(即惠山-舜柯山)命名为历山,
以仿效帝舜耕种的事迹。而后的无锡县志都持此说。至今尚无
资料表明舜柯山与帝舜有何关系。(陈振康)
**********************************************************************
(2) 《惠山区舜柯山将成为无锡的圣贤山》
原文网址: http://wuxi.people.com.cn/n/2012/1105/c131315-19501587.html
2012年11月05日13:21 来源:太湖明珠网 11月4日从市规划局网站获悉,无锡市惠山区舜柯山北侧环境整治规划已被**批准,舜柯山将成为无锡的圣贤山。
舜柯山位于无锡市钱桥地区南端,本次规划整治范围北起钱姚路,东至舜柯山附近钱桥行政边界,南以钱桥行政边界为界,西至陈家湾,规划用地规模约330
公顷。对于舜柯山,无锡人都不陌生。相传它是吴仲雍六世孙柯相治地,故山以柯名。“舜”字是借“舜”之名作为圣贤的代称,尊奉柯与舜一样的圣贤。舜柯山自
有山名以来的历史将近3000年。另有民间传说,说舜柯山得名是因为舜的第六个儿子在这里开垦田地,推动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
早在2009年,无锡市规划局惠山分局就编制了舜柯山生态环境整治概念规划,规划这里以生态环境整治为主体,城镇发展为依托,以生态山泉资源为基础,
以“养文化”为核心理念,以“养德、养生”两大旅游主线为骨架,打造成一个集自然观光、休闲度假、康体疗养、文化体验、山地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都市型山
泉养文化主题休闲胜地。
与之前的规划相比,本次的规划特别运用了循环经济理论。它以生态整治为核心,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恢复青龙山生态系统为根本出发点。据悉,规划将
形成“一轴一带三大板块两个核心”的规划结构。其中一条景观游览轴和一条生态防护带东西贯穿,串联起自东向西分别为山泉休闲主题板块、舜柯福地主题板块和
慕德养生主题板块共三大主题功能区域,形成休闲配套服务核和养生度假服务核两大核心功能载体。在依托舜柯山丰富的自然及文化资源的基础之上,体现“山水人
文”的特色,将舜柯山打造成为“无锡圣贤山,钱桥生态源”。(景玮)
(责任编辑:秦晶、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