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成新会员 登录
中华柯氏网 柯氏网 柯氏分布 柯氏大宗族 返回首页

柯国辉的个人空间 https://bbs.cnkes.com/?82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无锡新传媒 吴文化频道》

已有 915 次阅读2016-6-3 06:56 | 无锡, 华夏, 频道


(1) 华夏吴氏网
http://www.worldwu.com/Index.html

(1.1)
泰伯的方法论
http://www.worldwu.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0853 

(1.2)
卑下认识吴泰伯
http://www.worldwu.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0890

(1.3)
福建晋江灵水吴氏世系图,其中一些古代世系图
http://www.worldwu.com/Article/art/Genealogy/200907/4136.html
 


《无锡新传媒 吴文化频道》
联系我们:0510-80216301 邮箱:wxrb@wxrb.com ,caibs@163.com

(2.1) 历史探源 (主要目录)
http://www1.wxrb.com/501/wwh/wwh_1/index.html

(2.2) 《舜柯山的丰富历史遗存》
http://www1.wxrb.com/501/wwh/wwh_17/201307/t20130701_830093.html 
* 柯相 的 柯山,(今)无锡舜柯山。

2.3
无锡新传媒 > 频道中心 > 吴文化 > 吴文化专刊
吴地文化的特性
http://www1.wxrb.com/501/wwh/wwh_21/201301/t20130122_829974.html
* 2页,第3页;[二、礼让精神]

  在吴文化中礼让精神最为显著的实践者当数泰伯。其原委《史记》有较详细的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 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 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后世有史家将太伯让位于季历解读成三让,《史记》正义引江熙语称:太王薨而 季历立,一让也。季历薨而文王立,二让也;文王薨而武王立,三让也。《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 

  吴太伯的后人季札,也是一位谦让的典范。史称太伯无子,身后由其弟仲雍继位,传十九世而至寿梦。寿梦有四子:诸樊,馀祭,馀眛,季札。季札最小,但在吴文化的早期发展中,却是一个十分杰出的人物。季札曾代表吴国出使中原诸国,并与当时各国精英有过交流,当时中原大国的一些贤哲,乐于和他交往,也很重视他的意见。出使到齐国时,他对晏婴说:“子速纳邑与政。无邑与政,乃免于难。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乐高之难。”《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至郑国,他与子产一见如故,并建言说:“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抵晋国,他对叔向推心置腹地说:“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于难。”《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鲁襄公29年,他出使鲁国,他的好学与博识,赢得鲁人的敬重,史称“(季札)问周乐,尽知其意,鲁人敬焉。” 《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 

 诸樊继位十三年后辞世。临终前遗嘱将国君位传给弟馀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馀眛继位四年后亡故,也遗令将国君位传给弟弟季札,但季札还是一如既往的逊让,实在躲不过,就跑得远远的。国人很是无奈地说:按照先王的遗命,是兄终弟及的,是想依照这个秩序,最终传到季子;但季札“逃位”,我们只得立王馀眛。现在季札又不愿意继位,只得立王馀眛之子僚为吴王。 

 从上述的历史叙述看来,季札也至少是三次让出了王位,他和他的先人太伯一样,表现出对权力的淡漠与敬而远之,面对利益的先人后己的主动退让。不论太伯和季札之让的背后原因有多复杂,但他们的让,还确实体现出了对世人趋之若骛之权力的谈漠、甚至是轻忽,体现出了为了整体利益的一种自我克制与自我牺牲精神,因此深得孔子的赞许和推崇:“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 所谓“至德”,朱熹注解说:“谓德之至极,无以复加者也。”换句话说,在孔子看来,泰伯之让,是天下至极至美的德行,所以赢得了人民无比的崇敬和景仰。

  在后世,太伯、季札的礼让,更成为千古传唱的主题。如司马迁赞:“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后人更以为太伯、季札之让,奠定了东南礼乐文化之基。如东汉吴郡太守麋豹说:“尚端委以治周礼,数年之间,人民殷富,教化大治,东南礼乐实始基焉。” 《泰伯墓碑记》。晋左思则认为太伯、季札开创了吴文化的文明进步之风:“吴之开国也,造自太伯,宣于延陵。盖端委之所彰,高节之所兴。……由克让以立风俗。”《吴都赋》。元代瞿如忠也有类似的认知,他说:“至德化浇漓为淳朴,息争夺为廉让。”《常州路重修季子庙记》。在当今,无锡梅里更被喻为“至德之城”,有识之士正努力建构“至德文化”,重振礼让之风,以增进社会和谐。这不仅反映了吴文化的生命力,而且也体现出吴文化的感召力。


(2.4) 《虞族南迁和泰伯奔吴》
http://www1.wxrb.com/501/wwh/wwh_1/201304/t20130423_830032.html

(2.5) 东汉建泰伯庙和创修《吴氏宗谱》的特殊背景
http://www1.wxrb.com/501/wwh/wwh_1/201307/t20130701_830083.html


(2.6) 梁祝寻根新考
http://www1.wxrb.com/501/wwh/wwh_14/200908/t20090807_497570.html


(2.7)
《泰伯墓》
http://www1.wxrb.com/501/wwh/wwh_2/201307/t20130701_830082.html

(2.8) 《梅里人重走泰伯奔吴路
http://www1.wxrb.com/501/wwh/wwh_2/201203/t20120320_829330.html 

(2.9) 《去马迹山寻访吴文化》
http://www1.wxrb.com/501/wwh/wwh_2/201203/t20120320_829328.html


(2.10) 《考古挖掘 龙山石冢的面纱》
http://www1.wxrb.com/501/wwh/wwh_2/201112/t20111201_828778.html 

2.11) 《吴王宫遗址说吴王》
http://www1.wxrb.com/501/wwh/wwh_2/200910/t20091021_536573.html
 

(2.12) 《吴王宫遗址说吴王》 
http://www1.wxrb.com/501/wwh/wwh_3/201410/t20141013_1000726.html 

2.13) 《
寻找吴文字 筹写吴国史
http://www1.wxrb.com/501/wwh/wwh_15/200910/t20091015_533318.html   

* 这无锡网页内应该还有不少质料,但我还没看。


***
现在保留的共同先祖坟墓都在江苏南部。  
(1)
泰伯(当时姓姬,不姓吴)墓: 无锡梅里村
(2)
仲雍 (当时姓姬,不姓吴)墓: 常熟市虞山公园
(3) 周章(当时姓姬,不姓吴,封吴侯)墓:常熟市虞山公园
 
(4.1)
柯相(从姬姓改为柯氏)墓:没发现。柯山应该是今无锡市舜柯山
(4.2)
柯卢(从姬姓改为柯氏)墓:没发现。
 
(5)
季札(可能从他开始从姬姓改为吴氏): 可能有2个墓。
*
丹阳市,延林季子文化旅游景区 + 季子庙。
*
江阴市,季子文化研究会 + 季子祠。
*
丹阳市 江阴市 都靠近无锡市,不同行政区罢了。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成新会员

柯氏简介 | 宗族历史 | 法律声明 | 柯氏新闻 | 管理团队 | 通讯资讯 | 广告合作 | 柯氏QQ群 | 联系我们 | 注册会员

本站仅提供网友自由交流使用,所有个人言论、历史资料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错误请指正,本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行为,请与及时联系我们。谢谢!
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歉意。E-mail: admin@cnkes.com
本站所有信息图文最终解释权归中華柯氏网所有
2008 - 2022 WWW.CNKES.COM 创始人:柯伟彬

QQ| 手机版|小黑屋|柯氏网 站长统计

本站所有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着所有。如有侵权,敬请来信告知(admin@cnkes.com),我们将及时撤销。

2001-2025 WWW.CNKES.COM 创始人: 柯伟彬